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
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12月28日《河南日报》第 16 版:请君且看“新”洛阳 ——第八期省直机关青年干部蹲点调研实践活动侧记

 [2023-12-28]

  他们站在定鼎门前品读隋唐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历史魅力;

  他们流连洛水岸边初窥古都洛阳转型升级;

  他们驻足龙门实验室感受十三朝古都的“创新”表达;

  他们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

  前不久,由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委政研室联合举办的第八期省直机关青年干部蹲点调研实践活动在洛阳启动,40余名省直机关青年干部围绕“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开展为期5天的蹲点调研活动。

  如何打造沉浸式文旅业态?如何发展汉服经济?如何发展“风口产业”?省直机关青年干部有话说。

  到有“风”的地方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调查研究这项技能,段位高低差别很大。有的人到基层去,热热闹闹走一圈,觉得“都挺好”,稀里糊涂就回去了;而有的人不管走到哪里,总能看出问题、戳中要害,带着思考满载而归。

  “年轻干部特别是近年来刚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优秀毕业生,大多学历高、思维敏捷、能说会写,有着很多优势特长,被社会寄予厚望。”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群团工作部部长郭晓达说,“但有时这些‘标签’也容易成为‘脱不掉的长衫’。”

  基层才是有风的地方,如今,到基层去,已成为年轻干部实现自我价值、成长锻炼的“风口”。

  为了让省直机关的年轻干部抓住成长的“风口期”迎头而上、乘风而行,“脱掉长衫”多往下跑,锻炼一张“厚脸皮”,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近年来,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组织谋划了省直机关青年干部蹲点调研实践活动,让年轻干部到有“风”的地方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帮助他们成长为“心中有账、肩上有责、手里有招、脚下有风”的奔腾“后浪”。

  从2020年的第一期蹲点调研活动开始,省直机关414名青年干部先后到鹤壁、驻马店、洛阳、三门峡等地开展了8期蹲点调研实践活动,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45份,撰写心得体会400多份,其中,围绕落实“十四五”规划,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296条,为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和经济发展高质量、促进当地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决策参考。

  如今,省直机关青年干部蹲点调研实践活动已成为提升省直机关青年干部“七种能力”的响亮品牌。

  站在“风”中感受传统文化破题“出圈”

  “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如今的洛阳,可以说是古装打卡界的“显眼包”。

  “我们一行来的几位女同志在调研中都有一个感觉,如果非要挑选一件最具代表性的古装穿上的话,真是要犯‘选择焦虑症’。”省文化和旅游厅青年干部张捷说。

  她表示,作为一名文旅人,洛阳是她到过最多也是最熟悉的地方。洛阳抢抓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瞄准文旅消费新特点,准确把握“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产业鲜明特征,顺应文旅产业从“观光游览”向“沉浸体验”转变的新趋势,这种新文旅理念已经成为河南文旅在全国的一张“王牌”。“特别是今年,我参与筹备了牡丹节期间的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亲身经历了洛阳每一个‘出圈’时刻。”

  在张捷看来,洛阳一跃成为“顶流”的背后,是过去几年不断谋划和布局的成果,也是整座城市拼尽全力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创造“新文旅”的传奇。作为河南入境游的主力城市,在从“网红”到“长红”的路上,洛阳还需综合考虑加大海外宣传力度、培养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导游和讲解员、引入高端国际酒店等,加快修复重建入境游供应链,让洛阳成为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的窗口。

  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到洛邑古城,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到天心文化产业园……在洛数日,这座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民宿、汉服、研学、演艺等新业态,给省直机关青年干部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新业态拉长了文旅产业链条,拓展了文旅发展空间与潜力。”省财政厅青年干部海鹏表示,“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十大战略’之一,省属金融企业加大支持责无旁贷,洛阳文旅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也为省属金融企业资金投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双方加强合作,可写出共同做好新业态融资服务的‘大文章’。”

  “洛阳的新文旅怎么能一直‘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新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省社科院青年干部李婧瑗说。在她看来,除了文旅业态、文旅体验、推广模式等方面的常规创新外,洛阳还可以发挥工业强市、科技强市优势,深挖工业与科技旅游资源,以研学、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洛阳厚重悠久的工业历史、先进现代的生产科技、大国工匠的工业精神与文旅深度融合并呈现出来。

  抢抓“风口”看古都的“创新”表达

  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工业重镇。

  新中国成立之初,洛阳市通过建设“十大厂矿”,率先进入工业化,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列。

  近年来,洛阳市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全面实施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如今,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抓产业的浓厚氛围,风口产业全面起势,创新发展活力涌动,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显现。

  “作为古都,洛阳并没有固化思维模式,而是积极拓宽视野格局,在新产业新赛道上不断探索。”省审计厅青年干部王鋆瑞说,在抢占产业发展新风口的趋势下,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千年古都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步入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核心厂房即将主体封顶。

  “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龙门实验室建立‘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创新模式,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青年干部史金伟看来,洛阳在发展新文旅产业的同时,把准产业风口,强化创新引领,重塑产业格局,同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经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重构中赢得了主动权。

  关于洛阳发展风口产业的调查与思考,是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青年干部伊修在此次调研期间的主要课题。调研中,他观摩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等优质企业、重大项目。无论是聚焦乙烯项目实施链式精准招商,加快推动产业“聚链成群”,还是立足围绕厚重工业“家底”,大力实施新一轮“三大改造”,以及瞄准“风口”精准发力,重点抢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赛道的先进做法,都让他觉得耳目一新。

  “这种‘迎风而起’的产业面貌,进一步丰富了洛阳的城市形象。”伊修说,他认为洛阳可持续以“风口产业”为主线,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破冰抢滩,加速构建具有洛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加快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

  “这次是我两个月内,第二次走进河洛大地。上个月,我有幸与同事来到深处伏牛山区的栾川县石庙乡‘中原海拔最高村’——杨树坪村采风。”河南日报社青年干部高超说,与村民的交流,他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村民“头脑灵光、敢想敢干,敢于跳出大山看问题,敢于抢占新赛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这次调研,更印证了高超的想法,洛阳文旅IP的不断出圈,现代产业蝶变升级,科技研发勇立潮头,折射出洛阳成功的密码就是跳出“洛阳”看“洛阳”,找准“风口”选赛道,颠覆创新不止步。

  高超认为,聚焦创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洛阳来说,应该结合自身特色,树牢“人才首位”理念,为推动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在打造“近悦远来,才聚河洛”的良好生态中,高超建议,首先要用好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发挥洛阳高等院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优势,在留住本土人才上创新机制,拿出更多“真金白银”鼓励;其次要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布局“风口”,加快引进一批“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落地,吸引更多国内外人才来洛发展,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展现“洛阳担当”;最后要结合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搭建优质平台,通过更加精准精细的服务凝聚人才,不断增强人才黏性,多维度构建“人才生态圈”。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希望下次再来洛阳时,能继续见证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的美丽景象。”高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