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
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今年河南高考作文该咋写?郑外、郑一中、省实验等知名语文教师解读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2018/06/08]

今天上午的高考语文科目已经结束,其中高考作文题目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那么,对于今年的河南(全国卷 I)的作文题《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考生应该怎样立意?作文考察的是什么?又有哪些亮点?下面请看看我省知名语文老师的分析!




赵长春,河南科技学院党校常务副校长。出版有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多篇小小说作品入选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


闻听窗外诸事,讲好中国故事

认真阅读这一材料,不难看出,命题人的功夫所在。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立意的基础。要抓着关键提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要分析、联想材料中七个重要时间节点所释放的关键词:世纪宝宝,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与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圆梦;要审好书信要求:十八岁的你,写给那时十八岁的他(她),也就是写给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未来一代青年。


这样,结合所给材料之间的对比与契合点,就基本可以提炼材料的内容及立意:即联系当前伟大中国的伟大成就,思考和分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判断、认识和见解:在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征途中,我能担当什么?18年后,面对18岁的他(她),我能否无愧于所走过的青春岁月?并且,我能否给予18岁的他(她)一定的人生感悟?如果可以,考生在信尾展望:18年后我们相会,在实现下一个十五年的目标,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共同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当然,文无定法。如此命题,考生在审题方面便于把握,看到材料有想法,写下题目有话说,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较大的写作自由,不至于出现跑题现象,更不至于“闷题”,能够真实呈现和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能彰显立意多样性,又能落实评分的层级性。




张云佳,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


“大我”“小我”与“未来我”的巧妙结合

2018年高考作文给出了2000年到2035年七个不同的时间点的大事。这样的一则材料特别能体现出“大我”一个概念,体现出我国从2000年到2035年的时代进程和发展目标。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承继了2017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的时代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因此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应该体现出一种“大我”的情怀,体现出对于国家大事的一个关注,对当前发展中的中国的赞美,对未来国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憧憬。要体现出正能量、大国情怀,凸显出爱国的精神。


其次,要体现出“小我”的意识,展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精神风貌。要把自己和新时代的中国放在一起,也就是在新时代下,作为“世纪宝宝”的考生有怎样的感受、思考、憧憬,所以,考生不能写得太大太空太泛泛而谈,一定要结合自身经历去谈。


再者,要大胆而合理地想象,遥想“未来的我”和“未来的年轻人”的情况。今年的作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文章要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既是情景式任务驱动性的体现,也启发考生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要和十八岁的年轻人进行“跨时空对话”,要强化代际身份感,有一定的对象感。


在构思的时候,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成长中的比较典型的片段,自己有感触的、典型的时间点与国家的典型的时间点和发展进程相结合,并贯穿一个主题:国家的变化、发展与个人的成长、追求的融合,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与个人追梦、圆梦的融合过程,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另外呢,这篇作文在文体上是比较灵活和自由的,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出创新的文体,除了常见的议论文、记叙文,还可以写成书信体,给未来的年轻人写一封信,描述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变化,自己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与自信,自己对他们的指导与告诫等。



杨建新,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组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


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材料部分以“……”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是成人前的00后成长的背景,际遇和机遇,“……”后是成人后的00后面临的“使命和挑战”。“……”讲的是“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后讲的是“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作文的内容要求是“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针对的阅读对象是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给未来的18岁的年轻人写一篇文章,写“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如果学生平时注意看新闻,读报纸(《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联合发起“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大讨论),写出一篇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充沛,对未来的18岁成年人有启发意义的好文章是不难的。


考生可能会在文体上有纠结,有的考生认为“必须”写成一封信,这是不对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即“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一章中专设“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内容,在测试与考试的目的、命题思路与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个方面做出规定性的建议与要求。对这部分内容,“新课标”表达极其简洁:“命题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好地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有“具体的情境”,有“典型的任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所归纳的任务驱动作文的“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六项内容,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语文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提出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具有的六大特性,即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让考生思考的更直接的“鲜明性”,更敏锐的“时代性”,更深入的“层次性”,更合理的“象征性”,更自主的“选择性”,以及在这五大特性基础上来实现“接受预定指令下的”“对作者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等合成的思维建构能力的考查”的“本质性”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在告别未成年进入成年人队伍之初,在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中,通过高考作文,受到一次生动的“责任与担当”的人生教育,作文题目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思想,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陈琳,郑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代际对话下的成长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2018年全国一卷作文在形式上和2017年相似度很高,但在内容和任务指令上又有诸多创新之处。这说明高考作文在继续落实之前考查重点的同时,在内容上又拓展了新的深度。具体体现了以下特点:


1.作文材料将时空拉大,提供了丰富的立意可能

从大多数考生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总共35年中,考生正好处于中点。在此时间节点上,考生总结过往,直面当下、畅想未来,广阔的时空和背景给考生带来了无限的写作空间。


2.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发展、正视一代人的成长


材料明确指出“世纪宝宝”的群体概念,强化代际感受,让考生明晰在自己这一代人成长的同时,时代在发展,国家也在成长。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国家在成长中也会面临新事物、遭受新烦恼。我们必须要紧跟发展潮流,去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代人和这一时期国家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意外。


3.引导考生将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融为一体


我们的祖国正是在一代代人的奋斗拼搏中,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一代,理应将个人理想与新时代的国家梦想融为一体。


4.引导考生继往开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当下中国的成就是建立在一代代中国人努力奋斗、大胆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的,考生需要明白,未来中国的成就也一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切不可以今日的种种困难,而对未来毫无信心;也不可因未来之美好畅想,而否认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继承、有创新,才是我们应有的历史观。



  

孙璐,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语文组长;张玎,安阳市第一中学语文老师


复合、辩证构思高考作文

从题目内容和设置方法看,今年的作文题目有如下两个明显特征:


1.从题目设置内容看,适合复合型的构题方式


题目设置了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一系列大事,既有重大的自然灾害,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既有前进中的艰难探索,也有奋斗后的丰硕成果;更有继承至中华民族千百年强国富民美好愿望的宏伟蓝图。丰富的题目内容,客观上使得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事件)入手来完成全文变得不可能,更适合从其中几个方面入手,将我国多年的成就和痛苦熔铸在一篇文章中,完整镌刻国家和民众感受最深的时代记忆和未来期许。这个要求,非复合型构题方式不能完成。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至两个自己最熟悉的时代画面,与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展现立足现在、叩问未来的深沉思考。


2.从题目设置方法看,适合全面辩证的构思方法


题目中设置的这些重大事件和发展蓝图,既能激发青年们的奋斗激情,又能提醒和引发我们的思考:怎样才能在“命途多舛”和机遇并存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力量,攻坚克难,既“追梦”,又“圆梦”?要回答这个问题,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不既抓住青年一代的“际遇和机缘”,又客观冷静审视“使命和挑战”。行文中,以青年一代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的使命感自豪感为主线,热情讴歌国家和民众的力量和成就,真诚热烈,展现出青年一代的信心和力量;同时冷静思考我们的困难和错误,客观清醒,体现青年一代的睿智和责任。如此,方是一个青年将自身融入国家、融入时代的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