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
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河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

来源:河南日报  [2019/05/05]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青年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言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青年发展事业放在重要位置谋划、部署和推动,全省青年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青年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积极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标高度认同;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群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青壮年人口文盲基本消除,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青年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的创新能力、创业活力不断增强,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发展。

青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全省各项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有待改进;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交友、租房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更多关心和帮助,对青少年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还需要完善;青年的政治参与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青年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要把青年发展摆在我省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全省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牢记青春使命、奋发务实进取,更好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原更加出彩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2.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坚决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有力传播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坚持激发青年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热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3.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省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生动实践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到2025年,我省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广大青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思想共识不断凝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广泛持续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引导广大青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强大精神支柱;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使中国梦成为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增进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实施“河南青年讲师团”计划,组织广大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注意防止宗教观念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年志愿者专项行动,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实践教育,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脚踏实地修好品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在引领社会文明新风中发挥积极作用。突出典型引路,挖掘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共青团员、见义勇为青年英雄等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年。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加强仪式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确立远大志向,培养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引领,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政策新变化新机遇,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面向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自由职业者、新兴群体中的青年,把握新时代、新青年、新组织的特征,注重价值引导,使之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进驻青年聚集的各类网络空间,形成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新媒体矩阵,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大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积极传播依法、文明、理性的上网理念,引导青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抓手,针对网上各类错误言论和现象,敢发声、善斗争。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青年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改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深入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挑战杯”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等活动,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更具创新引领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积极争取“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争取重点高校优质生源计划,鼓励和支持省外本科院校扩大在豫招生规模。组织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和残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体帮扶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体系,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优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考察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本领、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创造青年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开展师生互动式、同伴共享式技能学习培训。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构建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建设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年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5.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合作办学管理,支持我省高校与境外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组织实施一批培养急需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实施“中原千人计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认真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实施“科技人才举荐提升行动”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海外引进并举,用好国内优秀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中原建设。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开展青年体质监测,加强对青年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心理咨询、情绪疏导。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加强源头预防,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加强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重点开展尘肺病、职业性化学中毒、职业性噪声聋等职业病监测,加强青年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企业青年员工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加强运动、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开展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活动。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引导青年抵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便利条件。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和婚前保健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大力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严厉查处就业性别歧视、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等违法行为。保障男性青年陪产假(生育护理假)。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发展措施:

1.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变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发挥公共财政促进青年就业作用,完善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就业配套政策及法规。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鼓励青年创业的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形成创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完善就业见习管理制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业务内容的就业见习岗位。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把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全面落实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加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面向青年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计划,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见习、就业帮扶等服务。开展青年农民工就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培训,实施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贫困家庭子女、青年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条件的农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3.推动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深入开展“创出彩”河南青年创新创业创优行动。完善创业服务链条,搭建青年创业人才的汇聚平台,强化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继续开展普及型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帮助青年增强创业意识、增进创业本领。搭建创业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公益场地等孵化功能。加大青年创业金融服务落地力度,优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拓宽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青年创业类基金发展,发挥好各类扶持创业的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题。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办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展交会、博览会等品牌活动。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实体。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著提升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抓好政策宣传、经验推广、典型引领工作,激发农村青年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培育有生力量。加强对留学回国创业青年的服务,帮助他们了解省内信息、熟悉创业环境、交流创业经验、获得政策扶持。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4.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积极促进女性青年公平就业,及时发现和解决侵权行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中原文化营养。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实施青年文化精品工程,积极搭建产品创作、展示、传播平台,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精品,弘扬主旋律、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青年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完善青年影视精品创作生产奖补机制。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动漫、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推出一批展现豫风豫韵、彰显河南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全省性巡展巡演。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开展红色旅游、传统文化旅游等,坚持寓教于游服务青年文化发展。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加强青年人文交流,学习、吸收、借鉴各地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造就青年文化人才。积极联系、凝聚、培养青年文化人才,成立新文艺青年组织,推介优秀青年文化产品,加强青年文化人才储备。通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军人才和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实施河南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文化工作者的成长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资助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熟悉国际人文交流、善于经营管理的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研究、领衔重点文化项目。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青年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服务、文化生产实践、文化经营管理、媒体融合发展、影视文化欣赏等方面培训,凝聚文化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经营、管理、志愿服务等青年人才。

4.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生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强化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宫、青年之家、青少年新媒体中心等功能,发挥好校外阵地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

5.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扶持以服务青年为主要功能的报纸、刊物、新闻出版、网站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支持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市场主体,对内容集聚与投送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出版投送平台予以引导和重点支持。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演出。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青年文化阵地、青年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丰富和畅通,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组织优势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共青团改革,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作用。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适应青年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推动团组织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互联网企业等领域延伸,更多更广地覆盖自由职业者、网络意见领袖、独立演员歌手等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基层团组织,完善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组织依托。教育广大共青团员切实增强先进性光荣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充分发挥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充分发挥青联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广泛团结各族各界青年的功能,强化共青团在青联组织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青联组织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共青团对学联组织的指导,推动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发展培育青年社团,加强对各行各业青年的凝聚和服务。深入开展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新兴青年群体筑梦计划等工作,更好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2.着力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学校教育要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积极促进在省内就学、就业少数民族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习俗、更好融入所在社区。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吸引和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不断培养和提升社会化技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3.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政治参与职能。推动共青团和青联组织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青年普遍性诉求。拓展广大青年群体的社会表达渠道。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4.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全省工作大局需要,树立先进典型,激励青年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拓展工作领域和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鼓励青年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参与“绿风尚”河南青少年生态环保攻坚行动,不断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内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八方援”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作用,主动到贫困地区干事创业,开展社会扶贫活动,为贫困地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推动在学生教育资助、青年创业就业、地域产品推广、金融创业扶持、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贫困青年早日脱贫。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鼓励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组织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社会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生态环保、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交流机制,把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纳入法治化轨道。改进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作用,通过政策资金支持、提供阵地场所、培训骨干人员等方式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重点支持和发展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服务全省大局的青年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联系一大批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将其作为青年工作的重要组织依托。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和改善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民政部门和共青团、青联等群团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党团组织建设。

6.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解决重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群体,吸纳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入组织体系。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组织专门培训,开展职业导航,进行梦想孵化,提供展示平台,实现素质提升,不断增进情感交流和理解认同,融洽社会关系。

7.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积极参加港澳台青少年交流计划,以中原文化为纽带,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交流实效,实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容差异、消除隔阂、增进认同。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港澳台青年来我省创新创业平台,为港澳台青年实习实践和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推动港澳台青年共担民族大义,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8.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宣传以郑州—卢森堡航线为主要依托的“空中丝绸之路”、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主要依托的“陆上丝绸之路”、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主要依托的“网上丝绸之路”、以铁海联运班列为主要依托的“海上丝绸之路”四条丝路和中原大地对外开放的成效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青年全球伙伴计划,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为青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我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及时了解和研判青年发展状况,监督涉及青年发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代表青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建立会商协调机制,推动及时有效解决青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完善青少年权益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青年权益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修改相关法规和政策,增加有利于维护青年普遍性权益的内容。建立健全涵盖福利、保护等内容的未成年人法规制度。加快制定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规,严格落实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有效防范暴力、色情、赌博、毒品、迷信、邪教等腐朽没落文化和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及革命先烈的信息传播。

3.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建立健全青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支持共青团建设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平台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建设,通过立法推动、政策协调、社会倡导、个案帮扶,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发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人文关怀和保护机制,依托民政系统“儿童之家”,深入开展“‘情暖童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为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亲情陪伴、心理疏导等服务。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落实各级联席会议职能分工,建设好各类关爱服务阵地,充分发挥关爱保护作用。严禁强迫未成年人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4.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加强毒品识别教育力度,增强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加大对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童工严重违法行为。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青少年涉案涉罪数量逐步下降。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明确基本的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的制度规范。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河南建设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各级电视台、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及各级重点新闻网站、党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重要时间点和重点版面或醒目位置开展青少年公益普法宣传。突出模拟法庭、以案释法等实践教育形式,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城乡社区广泛动员青少年参与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定期排查和整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环境、安全隐患,依法严厉打击教唆、胁迫、诱骗、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加大对电信诈骗、校园“裸贷”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对影视节目、网络游戏和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的审查,强化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出版物市场监管。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边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彩票专营场所等相关规定。依法采取必要惩戒措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案(事)件发生。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和市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治网络涉毒、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大力开展“净网护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引导未成年人依法文明上网。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服务管理,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依法取缔无照场所。

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各地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在县级全面推开并不断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明确各类群体工作重点,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主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职责,重点关注青少年早期不良行为,提前介入,做好临界预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有条件的省辖市可新建或改建专门学校,作为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研究建立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的程序,建立健全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经费保障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水平。推动建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在职业院校开设专门班级等,拓宽专门教育渠道。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与测评、分押分管、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强制辩护、合适成年人参与、当事人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分案起诉、法庭教育、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分类矫治等特殊保护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妥善安置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非监禁刑、特赦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和其他刑满释放的青少年。建立未成年人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警务、检察、犯罪工作审判、矫正工作的配套与衔接。发展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加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展涉及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覆盖。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逐步推进。

发展措施:

1.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各项权利。

2.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促使其回归家庭,有针对性地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中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居住需求,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方式实施住房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

三、重点项目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重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坚持政治性、突出思想性、注重实践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河南特色,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开设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工作锤炼、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进行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后续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对各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优秀大学生骨干纳入选调生选调范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分全省、高校、院(系)三级实施,每年培养不少于2万人。

2.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专题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青年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开展“与祖国共奋进·与家乡共出彩”主题系列活动,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组织青年开展游学、访学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公民道德宣传,宣传先进青年典型,开展社会道德实践,引导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实施“三大精神代代传,争做出彩河南人”暨新时代中原青少年同心筑梦工程,教育引导全省广大青少年自觉肩负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青春担当,争做出彩河南人。开展好“家乡文化大寻访”系列活动,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帮助青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3.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施青年体育活动促进工程,以活动、场地、组织建设为重点,统筹校内外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市场等协同促进青年体育发展。集中打造青年群众性体育活动载体,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以足球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和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培养青年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引导青年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在健康促进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青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和报告制度,倡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改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规范化管理”思路,落实好河南省三年六万青年见习计划,在企业、社区、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见习、实习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职业发展空间、技能训练机会的见习、实习岗位。把大学生实习纳入高校实践学分管理。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社会青年纳入就业见习范围。开展见习岗位进校园、见习岗位双选会等活动,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帮扶引导。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培训和管理,提高见习实效。充分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为青年参与就业见习提供补贴与支持。

5.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支持青年文化精品创作推广,举办青年文化创意赛事,开展青年文化精品体验活动。每年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涵盖各文化类别的青年题材文艺精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网络新媒体产品展播平台,培养一批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开展青少年文化产品征集活动,在省级文化、出版类评奖推荐活动中每年向青少年推荐影视、图书、动漫等优秀文化作品。

6.青年网络文明发展工程。深入推进“阳光跟帖”行动,引导广大青年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发展壮大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持续广泛、强有力、有针对性地发出青年好声音。加强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党组织、团组织建设,鼓励制作推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喜欢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加大对省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等青少年新媒体领域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大对青年门户网站、青年公益组织专属网站以及“两微一端”平台的建设扶持力度。积极打造、推广思想主题鲜明、具有河南特色、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倡导网络公益活动,使互联网空间成为青年成长的温馨家园。

7.青年志愿者行动。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到2025年实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500万人。稳步培育青年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构建分层分类志愿服务项目库,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覆盖,加强激励评价、保险保障等机制建设,形成规模宏大、来源广泛、门类齐全、管理规范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项目和组织体系,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对优秀青年志愿者给予联合激励和政策保障,鼓励公共服务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广泛开展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贫困县计划,每年选派600名左右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我省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深化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河南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积极参与并做好重大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

8.青年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工程。组织我省青年与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开展互访、联谊活动,鼓励不同民族青年之间结对子、互帮互助。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融情夏令营计划”等项目,组织民族青少年开展交流交往活动。开展高校“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图片、影视展和歌舞活动,宣传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各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民族常识和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教育。开展“一带一路·青春谊站”青年交流项目,助推我省青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活动和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地区和国际间青少年的交流规模,提升交流质量,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合作共赢。

9.青年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组织动员全省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农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塑造、基层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提升、精准脱贫攻坚”六大行动。聚焦全省53个贫困县(含已脱贫)中35岁以下贫困青少年,紧紧围绕全省脱贫攻坚重大专项工作,推动实施学业资助、就业援助、创业扶助和志智双扶项目。全面推进“第一团支书”工作,推动“八方援”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项目在贫困村的精准对接。大力开展“春雁行动”,实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示范引领广大农村青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0.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将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建成1万人、2025年建成1.2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参与基层社区社会工作,重点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婚恋交友、就业创业、合法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违法犯罪预防等方面发挥作用。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领域,重点扶持发展2—3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2—3家具有继续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10家重点培训基地、10家重点实训基地、10家标准化示范单位。孵化、培育和支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法成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领域的社会组织。推动各级团组织以及青少年服务组织和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或购买青少年服务项目,逐步实现每个“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至少配备1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织实施涵盖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项目。培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师资队伍和督导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管理信息库。建立健全青少年事务领域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协作机制。完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相关政策配套体系。将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不断扩大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和规模,动态调整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四、组织实施

1.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在省委统一领导下,设立推动规划落实的联席会议机制,团省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支持青年事业的发展,形成工作合力。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负责推动本规划在本地的落实,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县级以上团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在规划实施中,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年发展,积极回应和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多为青年办实事。

2.充分发挥共青团维护青年发展权益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自身改革,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同时,要引导青年识大体、顾大局,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网上网下深度融合对接,使其成为服务青年发展的重要阵地。

4.加强团干部队伍和青年工作者队伍建设。突出团干部的政治训练,加强理论党性教育培训,培养斗争精神,强化实践锻炼,注意选拔使用优秀的团干部,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中层干部,切实把团干部的发现培养工作融入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布局,确保团干部整体队伍始终保持一池“活水”。

5.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的投入和使用,推动公共财政支出向青年亟需的领域和事务倾斜。全面落实青年公益项目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性青少年教育阵地等,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支持青年发展。

6.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推动本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7.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结合实际,引入第三方机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制定和调整促进青年发展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实现。培养青年工作专业社调队伍和科研力量,规范和完善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体系,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和完善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