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河南共青团!
“青春归巢”:打造实践新高地 点燃青春新引擎
[2025/07/29]
字体: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

“原来把论文写在家乡的大地上,比写在Word文档里更有分量,在实习中我逐渐明白了‘返家乡’这三个字的含义——不是归来,而是把家乡的名字,写进自己滚烫的未来。”第一次以返家乡大学生身份回到家乡实习的郑州工商学院的李思佳说。

20284049239146939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长才干、服务家乡建设的有效形式。团漯河市委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按照“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和“岗位+项目”的工作模式,以“四大工程”为抓手,推动“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向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不断迈进。自2019年活动实施以来,寒暑假共发布实践岗位8461个,实施实践项目21个,13129名返乡大学生上岗实践,成立县(市、区)大学生联盟6个,联系大学生21000余名。

9083792851853106

创新“引力工程”,打造沉浸式实践环境

建立“造势-供岗-护航”三维联动机制,构建全市域全链条大学生实践生态。

全媒发动广泛宣传。团市委创新构建“5+N”宣传矩阵,以微信公众号为重点,联动报刊、手机报、短视频平台、大学生联盟联络群等载体,推出“返家乡”主题海报、岗位推介短视频、实践故事等系列内容,扩大活动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为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9852134597926553

多方联动多元供岗。建立“政企社创”四维供岗体系,联合41家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发政务实习岗3970个,携手市工信局、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打造企业实践岗1446个;依托团属社会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发公益岗893个,联合市(县)市场监管局创新设立“青春创业集市”,提供创业实践岗118个。通过各单位的倾力协作,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多元化实践岗位,尽可能满足返乡大学生多样化实践需求。

整合资源暖心护航。协调保险公司、爱心企业为大学生购买保险13102份、制作文化衫1860件、文创帆布包等400余件。协调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午餐、交通补助,协调公交集团为大学生参观研学提供出行服务,为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保障。

深化“育才工程”,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

精心设计岗前培训环节,从思想、认知、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赋能。

岗前培训促融入。按照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实践等类别,分别邀请党政、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负责人或专家,分类开展岗前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情况、转变角色、融入工作。

导师带徒强实践。各实践单位需为学员配备导师,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随时随地为大学生讲政策、授技能、传经验、解疑惑,以“教”带“学”、以“帮”助“干”,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总结经验强能力。定期组织座谈会,通过大学生谈体会、讲心得,导师点问题、提建议,在交流中发现问题、优化实践。活动末期,鼓励大学生提交实践报告,通过系统总结提炼经验、查漏补缺,实现学用结合、能力跃升。

2807585620707931

实施“聚力工程”,打造特色化实践项目

坚持将项目谋划与漯河发展、社会需求和青年成长紧密结合。

锚定大局,谋划“看得见”的漯河。实施“看漯河·报家乡”行动,围绕漯河现代化“三城”建设的宏伟蓝图,制度化组织3496名大学生参观城市展示馆、博物馆、科技馆、知名企业等,让大学生们深入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等,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心系家乡、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深化校地联动,成功组织“优秀大学生中原行”暑期夏令营来漯研学交流、“食品领域名校优秀学子漯河行”等活动。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在内的16所知名高校的300余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来漯参观研学,有效架起了校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未来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打好基础。

紧扣需求,打造“有温度”的实践。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策划实施了“七彩假期”“书香致远”公益晨读等贴近民生、服务社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立体式服务,团临颍县委紧密围绕红色教育、理论宣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大学生力所能及的领域,实施了“4+N”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次,心理健康活动10场,生涯规划宣讲15余场,制作各类宣传视频35个,其创新模式和显著成效获得了团中央青发部的通报表扬,树立了基层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典范。品牌化运作,团郾城区委创新实施青筑未来“1+3+N”暑期计划,形成了以理论宣讲为导向,志愿服务为抓手,特色活动为载体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特色活动”项目实施模式。“孟想家”公益托管班、学业辅导等项目,以其高质量的服务和扎实的成效,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普惠式关爱,团源汇区委结合社区群众暑期实际需求和大学生自身所长,依托城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设红色教育、书法、科普知识、舞蹈、武术刀术、手工折纸、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公益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锻炼舞台,也为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多彩的假期提供了有力保障。

释放特长,点亮“有创意”的家乡。坚持因材设岗、以用促学,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特长与家乡发展需求相结合,激发创新活力。新媒体小分队,传播“新声”,团市委组织摄影、剪辑、主持等专业大学生成立新媒体小分队,实施“青青视界·多彩漯河”项目,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角,记录漯河的文化、美食、人文景观,制作了《漯河十二时辰》《漯意不同河美与共》等一系列宣传片,多维度、立体化地推介了漯河,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专业才能。趣味彩绘,扮靓乡村,团临颍县委组织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实施“暑期趣味墙体彩绘”项目,以缤纷多彩的画面点“靓”美丽乡村,让艺术之美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调研报告,献智献策,团源汇区委实施“研途有你 青力以赴”调查研究项目,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围绕古镇记忆、法治教育、青年安居工程等与地方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5706815198866887

推进“留才工程”,构建长效化联络机制 

广泛而有效的联系机制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关键。

大学生人才联盟夯实人才储备。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大学生联盟体系,整合基层团组织力量精准摸排漯河籍在校生信息,与高中团组织建立双向联络机制,为后续社会实践、就业服务提供精准支撑。

城市推介官助力家乡宣传。联合市委人才办创新推出“志愿推介官”,两年来40余名漯河籍在外大学生化身城市代言人,通过“政策解读+文化传播+产业推介”三位一体培训体系,推动人才政策、沙澧文化进校园。以同龄人视角增强传播感染力,形成“以才引才”效应。

兼职团干部参与基层治理。选拔452名优秀学子担任基层团组织兼职副书记,通过参与基层治理、项目策划等实务锻炼,实现“角色转换”与“能力提升”双促进。建立“实践-培养-任用”闭环机制,让青年在服务家乡中收获成长。

典型选树激活内生动力。构建“发现-培育-表扬”全链条激励体系,通过典型选树、媒体宣传、高校联动(邮寄表扬信)等方式强化正向反馈,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大学生心系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