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信阳市息县息半坡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理事长王金合刚结束上午的田间指导,就匆匆赶回办公室。这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皮肤黝黑,办公桌上摆放着的《创业改变命运》书籍和墙上的“乡村创业好青年”牌匾,无声地诉说着他十年扎根农村的奋斗故事。
“当初我选择农业专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回来建设家乡。”2015年,王金合从信阳农林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从种桃、养鸡起步,逐步建立起涵盖水稻、小麦订单农业和农资服务的产业体系。
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王金合曾专门入职正大集团。“正大集团是世界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典范,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王金合将先进的种养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王金合经营的农业基地占地800亩,采用立体种养模式,集水稻、小麦、果树种植与鸡鸭鹅养殖于一体,并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通过“基地示范+农户带动”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已成功吸引周边数千户农户参与,共同发展中药材种植等多个农业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
在优质水稻推广中,王金合采取示范点带动模式。他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建立示范田,通过实实在在的种植效益吸引农户参与。同时,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并与他们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彻底解决了农户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金合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境时坦言:“第一年推广果树种植时,理论和实践的落差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当时他满怀信心地想要带动农户一起种植果树并实施套袋技术,却发现农户们难以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工作效率始终提不上去。面对挫折,王金合没有退缩。通过持续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现在农户们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项技术。“现在他们的工作效率比当初提高了好几倍,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王金合欣慰地说。
如今,王金合对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最重要的转变是从单打独斗、小规模经营,转向通过技术服务赋能整个农业产业链。这样才能帮助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目前,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确保他们种植的优质大米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并积极对接外地优质大米加工企业,构建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谈及未来发展,王金合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从优质原粮到有机粮食的转型升级。通过加强品质管控和品牌建设,整合供应链资源,借助公司和平台优势,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良种推广,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