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有种精神,
叫“三平”精神,
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
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他叫娄博华,
中共党员,河南兰考人。
本科就读于师大社会事业学院,
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涵育在焦裕禄精神的滋养下,
“有爱走遍天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娄博华来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
被“捡回珍珠计划”连续资助三年,
是一名“珍珠生”。
就像珍珠一样被隐藏在贝壳里,
等待着被人发现,
在退壳而出的时候,就将如珍珠一样,
闪耀着朴实而迷人的光华。
更重要的是,
他逐渐懂得爱心与社会责任的不断传递。
大学,娄博华毅然报考了
大部分人不会选择而他殷切期待的
“社会保障”专业,
就因“此系民生疾苦,事关大众福祉”。
出于专业兴趣的激发与
一种“农村天地大有可为”的冲劲儿,
他加入了学校爱童社、新农村建设协会,
这使得他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愈发敏感而关切,尤其是困境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
残障儿童和遭受性侵的儿童等特殊群体)。
可事实道阻且长,
2013年,“恋童”恶性案件频出,
经查阅数据,被媒体曝光的就达125起,
乡村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属重灾区。
感性的咬牙切齿终要理性的判断反思,
他决定,要以微弱的光带动社会广泛的热,
呼吁大家不要“谈性色变”、难以启齿,
面对侵害,要敢于说“不”!
拉团队,搞走访,下乡村,找专家……
娄博华反复琢磨、调研,
经过近半年紧密的筹备,
2014年,娄博华主持的“阳光雨露”
团队策划“小树苗儿童服务中心”,
针对“恋童”事件的频发
以及儿童受侵害的社会状况,
创构并采用PPIP服务模式,
于河南省福兴儿童公益基金会和
延津县寄宿制郝光屯小学试点实施,
一举获得
2014年河南省“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
然而,至此方才开始。
娄博华不断寻求社会支持和交流,
力争以多视角深入探索出一条
能够预防规避侵害的可行路径,
以期对困境孩子们的成长有所裨益。
2015年10月,
在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河南分赛总决赛中,
“小树苗儿童服务中心”公益项目
受到全场评委老师的一致赞赏
评委讲道:
“这是一种敢为人先、敢为人前的探索实践,
是一项崇高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
“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
眼前是脊地,存心与民共治。”
这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生平写照,
也是娄博华非常喜欢的“训言”。
有人曾问过他,
为何对基层的调查研究“情有独钟”?
他回答:“求证公平!”
在他的学术思维和创想中,
“心系社会•助人有道”二词始终是主题,
对于城乡治理,
他主张格物以致知,用脚步丈量。
2013年至2018年间,为采集数据,
他深入走访数百户人家,
足迹遍布河南省17个地市,
是弱势群体的发言人、社会公平的求证者。
值得一提的,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
他负责主笔省住建厅
《河南省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研究》项目。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发问,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必然要经历
摸索、发展、瓶颈、变革的阶段,
而他提出“介于发展和瓶颈的过渡期”论断,
并从其准入机制、运营模式、
社会管理、退出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精准破解管理难题,
帮助广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实现“有居”并“安居”。
在省保障房建设示范区安阳市调研中,
他走访了抗美援朝老兵、
越南自卫反击战老兵、“三无”群体、
“五保户”、残障家庭和特殊贫困家庭等,
切实进行民意评估,
用笔记本记下民众诉求,
3万字的研究报告,这是他的一次得意之作,
也是他叩击良心的情感凝聚。
2016年“两会”前夕,
他将《关于创新完善
新型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模式》的提案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
三天内,点击量近7000人次,
一时备受关注。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万恶旧社会”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开玩笑的话。
乐活向上,不知疲惫,
遇到挫折总能最快做出调整,
用他的话讲:“一分天注定,九分靠打拼!”
现实例子中,应属他在广东省科学中心
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决赛现场最为鲜活:
2015年11月,娄博华带着“宝贝”项目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南下赴粤参赛,一路上忐忑不已,
第一次到南方,第一次见识大阵容,
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布展现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
再看自己,颇显寒酸:
一女生笑称他倒像是“电脑算命先生”,
而他辩解道:
“我就如同那盛开在万花丛中的
一朵素净的茉莉花,朴实淡雅、暗流芳华。”
在与评委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答辩中,
他也以风趣幽默的演讲吸引了大家,
逗乐了紧张的氛围,
并由团中央、港科大邀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